近年來,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,青海省堅持生態優先,以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創建為抓手,立足資源優勢,突出質量興農、綠色興農、品牌強農,優化“三元”種植結構,大力發展綠色種植業、休閑農業;分類指導,以生態畜牧業為突破,推進股份制改造,農牧結合,草畜聯動,循環發展,一、二、三產融合,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,促進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,加快生態綠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步伐。
“十三五”以來,青海省積極構建“三區一帶”農牧業發展格局,堅持集約化、有機化、品牌化方向,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,走農業與牧業循環、規模經營與品牌效益兼得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特色之路,重點打造畜禽養殖、糧油種植、果蔬“三個百億元”產業。經過評估,37項主要發展指標總體進展符合預期,2020年能夠完成既定目標。2019年,省政府與農業農村部達成了共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框架協議,聯合下發了《共建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工作方案(2019-2023年)》,提出了“打造綠色生態農牧業樣板、將青海建設成為全國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”的總體目標,明確了6項重點任務、3項保障措施和“三步走”工作安排。
2019年11月,省部共建工作推進會召開,省部協同發力,農業農村部11個司局從現代農業產業園、追溯體系、質量興農、糞污資源化利用、綠色防控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。財政、商務、市場監管等省直相關部門立足職能,密切配合,圍繞任務,多向發力。今年5月12日,再次組織召開了示范省創建工作視頻推進會,提出了打造“綠色生態循環、特色產業發展、質量安全放心、共享富民增收”“四個示范樣板”的新要求,黃南州率先提出了創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州的目標,創建方案經省政府常務會研究通過。目前,8個市州均制定了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創建方案。今年以來,已落實創建資金44億余元,其中:中央資金28.5億元,省級資金15.5億元。特色產業有突破。牦牛、藏羊、青稞、冷水魚等高原特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產業積極推進,有機監測認證草場6916萬畝、牛羊445萬頭只,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。減量增效有實效。去年,在19個縣(區),完成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試點114萬畝,全省化肥農藥用量同比分別減少24.4%、21.03%,有機生物農藥用量同比增長70%。今年試點面積達到300萬畝,建立試驗田59個,化肥農藥使用量可分別減少40%、30%,走在了全國的前列。質量監管有創新。牦牛、藏羊可追溯試點工程在牧區六州全面推進,110余萬頭(只)牦牛藏羊實現了信息可查詢、源頭可追溯。啟動試行農產品合格證制度,推動蔬菜等5類食用農產品帶證上市。循環利用有提升。綠色循環模式不斷發展,畜禽規模養殖場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2%,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77%,農膜回收率達到89%??萍挤沼辛咙c。突出農藥化肥替代技術研究攻關、綠色高效技術研發和集成。農作物、畜禽、水產良種化率分別達到97.5%、62%、95%。“昆侖”系列優良青稞品種、牦牛藏羊高效養殖技術得到廣泛推廣。培育出世界第一個無角牦?!鞍⑹驳标笈!摻?4個包蟲病防治示范縣。培訓新型職業農牧民1.5萬人。
2008年省委省政府做出發展生態畜牧業的重大決策,從試點、示范到持續推進,探索出了“股份制”、“聯戶制”、“代牧制”等多種生態畜牧業建設模式,2014年6月,原農業部將青海確定為“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”,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試驗區。探索出“股份制、聯戶制、代牧制、大戶制”四種建設模式,先后推出“梅隆模式”“拉格日模式”“甘德經驗”等典型樣板。完成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股份制改造110家,實現了藏羊兩年三胎、牦牛一年一胎,僅此一項牧民年增收2億元以上?!扒嗖馗咴笈8咝О踩B殖技術應用與示范”被列為國家5個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,也是青海省唯一入選項目。2017年生態畜牧業工作入選“中國三農創新榜”,這是青海省農牧工作,也是全國的牧區和畜牧業工作第一次入列創新榜單。2019年,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被省委省政府評為“青海省改革創新獎”。通過十年的艱辛探索和實踐,轉變了牧民經營理念,創新了生產經營方式,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,保護了草原生態,從體制機制上闖出了一條符合青海實際的草地畜牧業發展新路子,成為青海省農牧業一張亮麗名片。
落實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精神,突出牛羊肉、青稞、枸杞、冷水魚等特色優勢產業,打好特色農牧業牌,走綠色、高端、品牌、質量的興農富民之路。提升牦牛青稞產業發展水平。2018年,出臺《關于加快推進牦牛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》,明確了牦牛產業發展的整體布局和總體目標。省政府印發了《青海省牦牛青稞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》,完成3家牦牛產業示范園和祁連縣牦牛牧游基地建設,澤庫縣牦牛產業園被確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園,牦牛產業集群獲農業農村部批準,制定牦牛生產加工標準20項。扶持7家青稞精深加工企業提質增效,新建精深加工車間7條以上,建立綠色有機青稞生產基地30萬畝以上。加快藏羊、油菜產業轉型發展。近期,省政府制定印發了《加快藏羊產業發展的意見》。因勢利導,加快油菜產業發展,推進育繁種一體化,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。創新發展模式。先后成立牦牛、青稞、三文魚和油菜4個產業聯盟,提升產業競爭力,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。成立現代農牧業產業園27個,涵蓋了牦牛、藏羊、青稞、冷水魚、油菜、馬鈴薯等主導產業。沿黃地區冷水魚養殖保持穩定,三文魚產量占全國產量的1/3以上。
實施封湖育魚,漁業增殖維護生態平衡。先后對青海湖實施了五次封湖育魚,開展青海湖、黃河禁漁護魚系列執法行動20余次,建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4個。建立工廠化恒溫循環水苗種培育車間2個,建設了布哈河黑馬河增殖實驗站、改擴建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實驗站,年增殖放流能力達到2000萬尾。截止2019年底,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達到9.3萬噸,比2002年的2592噸,增長了近35倍。通過系列禁魚護魚保護,青海湖周邊形成完整的生物鏈,生態日益變好,黃河流域21種珍稀、瀕危土著魚類得到了重點保護。
以產業促進農牧業轉型,推進集約化規?;a經營模式,著力打造“一村一品”、產業強鎮、產業園、產業集群為主體的層級聯動、點線面融合的產業體系。創建2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,打造12個產業強鎮,創建了4個全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,認定了4個全國創建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,培育國家級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家,培育產業聯合體20個,各類農民合作社發展到10343家,多措并舉助推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7.9%。發展多種“休閑農牧業+”模式,培植了農村新產業新業態,認定43家休閑農牧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,扶持休閑農牧業示范基地30個。通過國家認定的休閑農牧業示范縣達8個,各類休閑農牧業經營主體達2535家,從業人數4.5萬人,促進了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等深度融合,拓寬了生態農牧業增收就業渠道。
突出“生態青海、綠色農牧”,大通牦牛、興海青稞等7個品牌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。發布玉樹牦牛、柴達木枸杞等16個省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。青海牦牛廣告片在央視、北京衛視等播出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了青海牦牛公用品牌新聞發布會。打造青稞姓“青”品牌,突出青稞豐富營養價值和醫藥保健功能,推進精深加工,“青字號”品牌影響力有提升。獲證綠色食品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621個。獲得“中國馳名商標”20個、青海省著名商標55個,發布綠色發展新技術100余項。建立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141個,累計發布農業地方標準229項。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9個。制定特色產業產品行業標準15項,構建“高原牌”“綠色牌”“有機牌”體系,“世界牦牛之都”“中國藏羊之府”“青稞姓青”知名度大幅提升。
通過以草定畜、牧繁農育等措施,“為養而種”、“種養聯動”,農牧結合,產業循環。在半農半牧區、農牧結合區全面推進“糧改飼”,試點范圍達15縣2場。推進農牧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,形成“牧—肥—農—牧”的循環模式,促進農牧共同發展,目前,全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75%,規?;B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95.6%,其中大型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配套全覆蓋。建立全員參與的廢舊農膜回收制度,農田殘膜回收率達到89%。推進農作物秸稈“五化”利用,把豐富的秸稈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、生態優勢。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,以剛察、湟源2個國家綠色發展先行區為引領,構建綠色技術、標準、產業、經營、政策和數字等支撐體系。
2018年至2019年,先后確定52個村(場)開展鄉村振興戰略示范試點工作,今年又確定25個村開展示范試點,印發了《青海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范試點行動計劃方案》,推動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。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示范試點村(場)建設,各示范試點村(場)正在抓緊實施各類項目,一批特色村和亮點村正在精心打造之中。同時,鄉村振興“百鄉千村”示范工程啟動推進,省委辦公廳、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“百鄉千村”示范工程行動方案(2019—2022年)》,明確了示范試點、人居環境整治和廁所革命、美麗鄉村建設、基礎設施建設和居住條件提升、特色產業振興、農牧業綠色發展、鄉村治理和集體經濟發展、鄉村文化振興和農牧民培訓和大學生創新創業、促增收和民生改善等10大行動,不僅推動了生態農牧產業發展,而且加快了鄉村振興步伐。